焦點
-
每秒可達6.4 Gb/s傳輸量,SK海力士在OCP 2021上展示了HBM 3記憶體
看著HBM 2E超高頻寬記憶體被三星搶走了首發,身為同鄉的韓國記憶體製造商SK海力士內心顯然很不是滋味,因此在前陣子就有傳出SK海力士已經完成下一代HBM 3記憶體的研發工作,如今在今年舉辦的OCP(Open Compute Project) 2021上正式發表了此記憶體的各項規格。 現階段,負責規範的記憶體設計的JEDEC聯盟還沒有對HBM 3記憶體做出明確的定義,但SK海力士已經預先更改了自家HBM 3的規格,將原本的5.2 Gbps傳輸頻寬提升成6.4 Gbps,暫且不說究竟JEDEC正式定調的標準為何,頻寬這種東西當然是多多益善。 新升級的6.4 Gbps HBM3依然採用1024-bit匯流排,這點與歷代HBM記憶體的設計是相同的,所以HBM 3的高頻寬主要還是來自於更高的工作時脈以及晶片堆疊數量提升到了12層,讓單顆HBM 3記憶體的頻寬可以從461 GB/s大幅上升到了819 GB/s,容量則從HBM 2E的16 GB提升到了24 GB。 以目前AMD發表的Instinct MI250X為例,該產品使用單顆頻寬為460.8 GB/s的HBM 2E記憶體,由於Instinct MI250X一共串聯8組記憶體的關係,所以記憶體的容量為128 GB(16GBx8),總頻寬則約3.68 TB/s。 而台積電已經準備好了新的CoWoS-S封裝技術,可以一次裝入12顆HBM記憶體,在未來不改動其他條件的前提下,若真的選用的HBM 3記憶體產品的話,記憶體容量將一口氣來到288 GB(24x12),總頻寬更是能夠達到驚人9.8 TB/s(819 GBx12),讓下一代工業級運算產品帶來更為充足的運算通道與容量需求。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多平台廣泛支援,鏡像投影最佳利器,j5create JVAW62 1080p無線影音傳輸器開箱簡測
近年來電視螢幕除了追求出色的畫面表現外,功能方面也變得相當豐富,例如直接內建了App可直接觀看Youtube、Netflix、Twitch等等,不過相信有些玩家在使用一些較入門的智慧型電視時,由於內建的處理器、記憶體規格不夠力,介面選擇、切換時會有Lag的問題,造成使用體驗下降,加上若要打字還得只能從遙控器上慢慢一個一個字選擇,效率實在不高。 這時「鏡像投影」功能就會是個相當便利的功能,不僅可直接與裝置同步畫面,在平常就很熟悉的裝置上操作也能獲得良好的操作體驗,尤其在無線傳輸技術進步下,擺脫線材束縛的無線投影更是便利度滿分,且除了看劇之外,要分享照片、簡報資料等等也更容易。 不過想要達成無線鏡像投影還是有些限制,以行動裝置來說,Android平台可能還不是甚麼大問題,但一向獨來獨往的Apple平台通常就需要電視本身有內建AirPlay或其餘特殊的方法才有辦法投影,況且鏡像投影也是屬於近年來較新的「智慧電視」才有的功能,如果是幾十年前的電視或是一般的電腦螢幕就有很大的機率沒有支援,而在不另外接PC的情況下,就得額外購買如Miracast、Chromecast或者Apple TV等設備來投影,若今天又是一個多平台的用戶,這些設備各買一組也是個不小的花費。 如果只是想要一個單純的投影功能又能支援多平台的裝置那豈不是完美了嗎?本次小編要來為大家開箱的這組j5create JVAW62 1080p無線影音傳輸器就能一次滿足所有需求。 JVAW62提供一組發射器以及接收器,只要將接收器安裝於電視後方HDMI連接埠,任何有搭載USB Type-C並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的設備不管是Windows、macOS、Android還是iPadOS平台都可透過安裝發射器來投影畫面,最高支援1080p,依照使用需求若是筆電、Mac的話還可當作第二螢幕來延伸桌面使用,安裝過程也無須做任何額外設定,只需接上裝置即可,即便是給家中較不懂3C產品的長輩們也能輕鬆操作,而發射器本身採用2.4G/5G兩種頻段傳輸,最遠無線傳輸距離可達15公尺。 而看到這邊或許有一些玩家會認為這樣的方式對於筆電、桌電來說還算實用,不過手機、平板要接上這個不小的發射器會有些不便,況且如果使用的是沒有Type-C的行動裝置不就無解了嗎? 別急,這些j5create都有幫各位想到,事實上這組JVAW62的接收器,除了接收發射器的信號以外,更是同時支援了AirPlay、Miracast、Chromecast(Google Cast)等各家無線顯示標準,所以即便沒有發射器,一般絕大部分有支援鏡像投影功能的行動裝置都可直接與接收器配對達到投影效果,真的是一機萬用,便利度滿分! 看完產品本身後,不免俗的就來簡單實測一下,安裝過程相當簡單,只要將接收端USB連接供電設備,HDMI接上電視螢幕即可,無須按下任何按鈕螢幕上就會有配對教學畫面,再來將發射器接上筆電後即可投影畫面。 而如果是筆電、手機、平板等本身就內建鏡像投影功能的行動裝置要不透過發射器直接投影的話,需先連接指示畫面上的WiFi再開啟鏡像投影即可,小編就透過iPhone簡單實測。 體驗過一輪後,這組j5create的JVAW62無線影音傳輸器以現今市面上大部分投影裝置來說表現相當出色,不僅讓設備擺脫線材的束縛,安裝過程也相當直覺、便利,使用上畫面順暢不卡頓,要用來追劇、商用會議展示簡報、聽音樂等等都不是問題。 此外以行動裝置來說最方便的就是同時支援AirPlay、Miracast、Chromecast(Google Cast),Android設備不必多說,比較嚴謹的蘋果設備也可以無痛鏡像投影真的是非常方便,整體使用體驗相當不錯,若玩家們有鏡像投影的需求,而家中螢幕或者是設備端無內建鏡像投影的情況下,那JVAW62肯定是最佳選擇。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重新定義桌上型電腦的輕巧尺寸,GIGABYTE BRIX Barebone(GB-BMCE-5105)超迷你PC開箱
雖說話題熱度與聲浪,都不比CPU、顯示卡這些熱門產品來得高,但迷你PC還是憑藉著小巧便利,無論是家用還是商用,都默默地有一小群支持者,各家大神也都對旗下迷你PC的產品線,有著循序漸進的產品線佈置。 本次小編入手了御三家之一:GIGABYTE所推出的BRIX Barebone(GB-BMCE-5105)超微型個人電腦,以0.67立方公尺的體積搭配Intel 10nm Celeron處理器,重新定義桌上型電腦的本質,為全能迷你PC做出完美規範。 這款超迷你電腦可不是叫假的,體積尺寸僅46.8 x 119.5 x 119.5 (mm),而通常礙於桌面空間我們不一定會將標準款、採用ATX機殼的桌上型電腦放在桌上,但如此嬌小的體積,放在桌上可說是完全不占空間,充分體現出「桌上型電腦」的真正含意。 不過小歸小,該有的還是都有,首先看到前置面板,左至右分別為:開機鍵、USB 3.0 Type-C、USB 3.0、3.5mm耳機與麥克風音源孔,不過這邊有個溫馨小提醒,開機鍵的反饋感不大,玩家們在按擊的時候要稍微注意一下。 而以前置面板來做區分的話,DC-In插孔在左側,右側則是肯辛頓鎖孔(Kensington lock slot);至於後置面板方面,則有2組USB 3.0、RJ45乙太網路埠、mini DisplayPort 1.2a、HDMI 2.0a,兩者解析度最高都可支援至4096 x 2160 @ 60 Hz,想播放4K多媒體影音當然沒問題。 或許已經有眼尖的玩家們注意到了,BRIX Barebone頂部有一張Intel Celeron處理器的貼紙,小編也在前言稍微提到過,沒錯,BRIX Barebone搭載Intel 10奈米Celeron微型處理器,也內建了一張Realtek 8111HS Gigabit,除了透過乙太網路埠連線之外,還支援WiFi 802.11ac無線網路與藍牙4.2規範。 不過其他零組件就得玩家們自備了,但別擔心,BRIX Barebone最高支援搭載1組2,933 MHz、容量16GB的DDR4 SO-DIMM記憶體,並配置了1組M.2 2280固態硬碟插槽,支援PCI-e與SATA模式,當然也支援2.5 吋7.0/9.5公釐的硬碟或固態硬碟。 既然其餘零組件需要自備,於是小編便準備了TEAMGROUP ELITE DDR4 2666 8GB、Apacer M.2 PCIe Gen 3x4 512GB SSD前來支援,究竟在與Intel Celeron CPU的配合之下,BRIX Barebone會有什麼效能表現呢? 首先看到CPU-Z的偵測資訊,8C/8T的Intel Celeron CPU,核心為基於Tremont架構、10nm製程的Jasper Lake,透過內建的Bechmark評測,可以發現Intel Celeron單核分數為258.7、多核則是824.2。 而在3D MARK上的評測,也能發現Intel Celeron的繪圖晶片所搭配的是UHD Graphics內顯,於Wild Life測試項目上獲得了2,208分、Night Raid則是3,255分在AIDA64上的GPGPU Benchmark測試,也有不錯的表現,配合mini DisplayPort 1.2a、HDMI 2.0a,在多媒體影音的處理上,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換來看看PCMARK 10,在針對Office系列的Applications項目上,BRIX Barebone的綜合評分為5,366分,在Office系列上的處理效率可說是游刃有餘,對學生族群或商務玩家來說,是個不錯的新選擇。 於SSD方面,在透過CrystalDiskMark評測之後,Apacer AS2280P4 512G M.2 PCIe Gen3x4 SSD讀取方面獲得2,482.50 MB/s、寫入獲得1,979.72 MB/s的成績,對照Apacer官方所給的數據之後,不難發現即便是超微型電腦,Intel Celeron處理器仍是顆足夠支撐零組件的後盾;另外,透過AIDA64 Cache&Memory Benchmark對記憶體的測試,TEAMGROUP ELITE DDR4 2666 8GB在讀寫拷方面,分別獲得5,832、6,592、5,830 MB/s。 Mini PC對相較大宗的電競領域來說,可能還略顯不足,但BRIX Barebone透過更加玲瓏的體積,配合Intel 10奈米Celeron的效能,在商業運用上可說是遊刃有餘,換作是學生族群的Office系列運用,也能以相對親民的價格,獲取在課業上的效率,這我們在PCMARK 10上的測試就能窺見全貌,甚至可以當作大型、具備作業系統的SSD,出外辦公,只要有顯示器,便能透過BRIX Barebone隨時隨地作業、或是與客戶應對無虞。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讓手指跳起唯美的華爾滋,2021年機械式鍵盤選購指南暨19款絕妙搭配開箱
在PC零件、周邊當中,要說與使用者最親密接觸的裝備,無非就是「鍵盤」與「滑鼠」這兩項了,畢竟手感是玩家操作最直覺的感受,要輕鬆殺敵破關遊戲,除了主機規格要夠好之外,順手的鍵鼠也是至關重要的關鍵之一,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老話可是說的一點都沒錯。 這兩項關鍵工具中,關於滑鼠的介紹,除了站上豐富的諸多開箱文章外,先前也針對了13款無線滑鼠的部分有做了一番報導(參考),這次就來與各位聊聊另外一位主角:「鍵盤」;現今清一色機械式鍵盤在市場上相當受到玩家青睞,其清晰、明確的手感不僅僅受到玩家們的喜愛,經常打字的辦公族群也多了不少選擇,然而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機械式鍵盤,若沒有預先做足功課,相信即便親臨實體店面親自挑選,也會因為這些眼花撩亂的獨特功能而有讓選擇困難症發作。 所以本次編輯部特地為大家整理了機械式鍵盤挑選重點與注意事項,並且蒐集了各家大廠的主力產品來一一介紹,幫助大家能夠在入手前先建立好候選名單,從而更輕鬆入手最適合自己的機械式鍵盤。 想挑一款合適的鍵盤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試打,當然這個方式是在有機會可以接觸實體的時候較為直接的體驗,而無論如何,在入手之前,還是有些事前功課可以做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 鍵盤的外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不是單以好壞就能簡單區分,因此小編在這裡就不多談(畢竟有摻雜主觀認知),不過尺寸倒是可以來聊聊,相信各位對於鍵盤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常見的標準104鍵100%全尺寸鍵盤,這類鍵盤除了基本字母按鍵之外,上端還有F1~F12功能鍵,右側則有方向鍵、功能鍵以及獨立數字鍵區域,優點就是按鍵齊全,使用上直覺又便利。 不過對於一般FPS、MOBA類等電競遊戲的玩家、職業選手來說,會較偏好TKL(TenkeyLess)的版本,也就是所謂的80%配置鍵盤,畢竟這類遊戲主要按鍵都在左側字母鍵附近,右側獨立數字鍵通常都用不太到,加上一些玩家們鍵盤擺放方式是以斜擺為主,去除掉獨立數字鍵之後讓整體鍵盤長度縮減不僅能更能隨心所欲地擺放鍵盤,還可增加滑鼠操作空間。 而除了80%之外,60%配置的需求近年來也有開始上漲趨勢,基本上就只保留了字母鍵位置,其餘上排F1~F12功能鍵與右側獨立方向鍵、數字鍵等都去除整合至Fn功能鍵裡,如此一來達到最小化配置,比80%還要方便,也更適合攜帶外出使用,不過這類鍵盤依照小編的經驗來看通常都需要稍微習慣一下,畢竟有些廠商甚至連方向鍵都去除,對此也有廠商有推出保留方向鍵與部分功能鍵的65%配置版本,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外型/尺寸挑完後,就鍵盤本身與玩家的直接接觸當然就是「鍵帽」了,透過手指直接按下的鍵帽本體其實也考量許多特點,包括材質與按鍵行程、觸感等等,有時候就是在試打的過程中,覺得鍵帽按起來的觸感不對就放棄的也所在多有,因此鍵帽本身的材質也是一大考量。 以目前電競機械式鍵盤來說,主要的鍵帽材質分為ABS、PBT以及POM三種,ABS學名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是一種常見的塑膠材質,具有高強度、高韌性以及加工方便等特性,不僅外觀發揮較自由,也有不錯的觸感,更因為成本較低緣故,ABS鍵帽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從入門階級到高階產品幾乎都能看見它的身影,當然不全然沒有缺點,最明顯的就在於ABS材質硬度較低,經長時間使用後,較易磨損加上髒污殘留,鍵盤易變得油亮,觸感不僅會變黏膩了些,看起來也是會比較不衛生,也是不少玩家頭痛的點之一。 於是近年來PBT鍵帽有逐漸水漲船高的趨勢,PBT全名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優點就在於具備與ABS差不多的優點,但比ABS還要耐磨,長時間使用下來較不容易磨損,兩者觸感相較下來PBT會稍微粗糙一些。 不過材質最硬的還另有其人,那就是POM材質,學名「聚甲醛」,耐磨度比PBT還要出色,手感更加滑順,不過POM自身收縮率大,注塑難度大,若製造過程中控制不當,容易出現間隙過小,當裝入鍵盤想拆除鍵帽時,可能會悲劇的把軸體都連根拔起,也因為如此製造成本會稍高一些,目前官方出廠搭配POM鍵帽的產品也不多,大多還是以ABS、PBT為主。 當然,除了官方推出的鍵帽,市面上也已經有許多客製化鍵帽可選擇,基本上想要什麼材質都不是問題,只要與軸體相容都可以再另外購入裝上,小編也看過厚重的金屬鍵帽,不過因為太重了導致鍵盤彈簧回彈速度降低,有點華而不實就是了XD! 機身材質就相對簡單了一些,基本上目前電競機械式鍵盤幾乎都以金屬機身框架為主,好處在於不僅夠堅固,質感也大大加分,缺點就是會稍重了一些,但除非是有攜帶需求的60%小鍵盤或者是薄型鍵盤,否則一般機械式鍵盤尺寸要攜帶就有些困難,重量不太會是玩家們考量的點之一。 不過假設是要去Lan Party之類的場合而真的需要攜帶鍵盤的話,除了尺寸、重量,分離式線材也是小編會去考量的點,收納便利度可以說是大幅提升,再不然就是要採無線版本了。 回到鍵帽的部分,還有一個要稍微注意的地方是,市面上除了常見的中刻鍵盤之外,不少廠商也有推出英刻鍵盤,這類鍵盤更是受到不少玩家們喜愛,最主要在於少了注音、倉頡字母後,整體外觀上更加簡潔,視覺感官上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相對的,要購買這類英刻鍵盤的前提就要對按鍵佈局有一定的熟悉度,像小編已經敲打鍵盤數年,基本上盲打都不是什麼大問題,即便是英刻鍵盤也是無痛轉移,但如果是不熟系的玩家就比較不推薦英刻,否則要打字時卻忘記注音、倉頡字母位置可就尷尬,只能開啟螢幕小鍵盤了(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設是單純打Game居多,打字用途比例不高的情況下,那倒也是可以試試英刻,畢竟遊戲上的技能標示都是以英文、數字為主,比較沒有需要盲打的問題。 機械式鍵盤最大的特色之一,無疑就是那獨特的手感,而其中最影響手感的部分,就是鍵帽下的軸體差異,而在實際試打前,有沒有辦法透過文字、數據來判斷手感差異呢?當然是沒問題的,基本上廠商在介紹資訊時,大致上會提供鍵程、觸發鍵程、觸發力道、段落感等相關專有名詞。 其中鍵程所代表的是按鍵從開始下壓到觸底的總距離,而觸發鍵程則是代表按鍵下壓到觸發信號所行徑的距離,這兩者基本上跟按鍵的反應速度較有關連,鍵程越短代表按鍵總移動距離越短,而觸發鍵程越短則代表按鍵則越快觸發。 而觸發力道與觸底力道就跟按鍵軟硬比較有關連,前者代表著按鍵按壓下去到觸發信號所需的力道,後者代表按鍵按到底所需力道,基本上重手輕手可以依照這兩項數據來大致判斷,另外影響手感的還有段落感有無,指的就是按壓到底之間會有段落回饋感,其中就以青軸最具代表性。 對於遊戲用途來說,短鍵程、快速觸發、直上直下以及無段落感理論上來說反應速度會是最理想的狀況,但相對的誤觸情況也更容易發生,畢竟只要輕輕按一下就會觸發,而且說真的,如青軸這類完全相反的類型就不適合遊戲嗎?其實不盡然,以台灣來說用青軸打Game的玩家大有人在,軸體的選擇還是以玩家喜好最為重要。 目前最大宗也是大家最常聽見的軸體,相信非「Cherry MX軸」莫屬了,這款由創立於1953美國(後遷往德國)的Cherry公司在1984年取得專利所推出的Cherry MX軸,在品質上可以說是有口皆碑,不過也因為如此其製造成本較高昂,所以事實上在約1980~1995年期間,機械鍵盤雖盛行,但銷量卻低於當時的ALPS軸,Cherry MX那時主要客群則是在於伺服器工作站上等,不過也因此算是間接避過了薄膜式鍵盤席捲市場所受到的衝擊,而後跟著電競風潮崛起而隨之復興壯大,一轉眼已經是玩家相當熟悉的軸體了。 Cherry MX軸的外型採用十字接口,軸體有非常多種類可選擇,一般基本款依照顏色可區分青、綠、奶、茶、白、紅、黑、灰、橘、黃、銀、紫等等軸體,其中較容易混淆的大概就是白軸(Cherry MX Clear)與奶軸(Cherry MX White),由於Cherry MX Clear較早進入華人市場,在軸體本身是白色加上名稱為Clear的情況下就被稱作為白軸,而後才有Cherry MX White問世,避免重複所以稱作為奶軸,雖說兩者軸體皆為白色,不過實際對比可以發現白軸的軸體色澤較略為晶透。 不過其中市面上較為常見的基本款軸體還是以青軸(Cherry MX Blue)、茶軸(Cherry MX Brown)、紅軸(Cherry MX Red)、黑軸(Cherry MX Blue)為主,其餘除了較新的銀軸以外,不是相當少見就是已經停產。 這裡也簡單來看看這些常見軸體,首先青軸鍵程為4.0mm,觸發力道60cN,觸底力道60cN,而2.2mm的觸發鍵程雖說相較其他成員長了一些,不過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按壓手感具有明顯的「段落感」,也是常見軸體內最具機械感的軸體,加上其清脆的按鍵聲,受到了一部分玩家的熱衷偏愛,青軸獨特的魅力只要親身用過相信都能印象深刻,不過也因為敲擊聲偏大的緣故,相對就要稍微考量到使用環境與他人感受,想想看半夜用著青軸打Game、辦公打字,除非自己住,不然被家人、室友給轟出家門的機率真的不低XD! 茶軸一樣有4.0mm的鍵程,不過觸發鍵程僅2.0mm,代表觸發時間能比青軸還要快,而觸發力道55cN在初始按下去到觸發時的手感也輕手了些,觸底力道則同樣是60cN,雖說與青軸同樣也有段落感,但就是細微了非常多,甚至在一般打字較快的情況下可能還感受不太出來段落,整體給人一種比較軟的感覺,也因此敲擊聲就沒有青軸來的強烈,適合一些喜歡微微段落感又需要寧靜度的玩家們。 至於黑軸與茶軸同樣也是4.0mm鍵程與2.0mm觸發鍵程,不過觸發力道為60cN再加上觸底力道來到90cN,整體按壓力道會顯得重手許多,在長時間使用下會較容易疲倦,但黑軸最大的特色就在於直上直下沒有段落的手感,在較短的鍵程下又少了卡卡的手感,在遊戲、打字上會有不錯的流暢感。 而紅軸可以說是黑軸的輕手版本,同樣4.0鍵程、2.0mm觸發鍵程,但觸發力道僅45cN,觸底力道也只有60cN,不僅保持快速觸發的優勢,在長時間使用下來,相比黑軸會輕鬆許多,但也因為鍵程短+觸發力道小的緣故,只要手輕輕壓一下就會完成觸發,所以通常會較容易出現誤觸的狀況,但其快速觸發的特色也是有許多玩家喜愛。 由於近年來電競熱潮不斷蓬勃發展,Cherry也推出了新成員「銀軸(Cherry MX Speed Silver)」,在整體按壓力道與手感上皆與紅軸相同,不過為了因應職業選手、玩家打Game需要更即時的操作,銀軸在觸發鍵程僅有1.2mm,總鍵程也只有3.4mm,如此一來可大幅減少反應延遲時間,也因此冠上了Speed之名,但相對的也代表在紅軸上的誤觸情形在銀軸上會更加明顯就是了。 以台灣市場來看,近年來紅軸、茶軸已經越來越來熱門,不過曾經受到玩家們喜愛的青軸依然沒有退燒太多,或許是那魔幻般的手感讓玩家們無法忘懷吧(笑)。 雖說茶、黑、紅以及銀軸等敲擊聲沒有青軸來的響亮、清脆,但機械式鍵盤基本上在打字過程中會因為十字軸觸底關係,難免還是會發出一定的音量,而並非所有玩家都喜歡機械式鍵盤的敲擊上,加上對於一些有室友的玩家們還是相對不友善因此打退堂鼓,但先等等,別急著離開!各位的心聲Cherry早已聽見,於是便誕生了Cherry MX Silent系列。 Cherry MX Silent系列整體機構設計與原版Cherry MX軸雷同,不過鍵程與觸發鍵程有稍稍縮短,原因在於內部十字軸部增加了一塊材質為塑性彈簧體(TPE)名為「Two-component tappets」的零件,如此一來可大幅緩衝十字軸觸底所發出的聲響,相比一般軸可降低約30%按鍵噪音,對於有較大寧靜度需求又不想喪失機械式鍵盤手感的玩家們,Cherry MX Silent系列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目前Cherry MX Silent系列更是有紅軸與黑軸可選擇。 而隨著電競風潮崛起,RGB燈效幾乎是無所不在,幾乎所有冠上電競知名的產品幾乎有RGB燈效設計,鍵盤當然也不意外,而Cherry也對此推出Cherry MX RGB系列,雖說原本的Cherry MX軸就可直上RGB燈效,不過Cherry MX RGB系列把原本的黑色軸體外殼改為透明設計,如此一來在呈現上可以更加擴散、均勻燈效,達到更耀眼的RGB風格,其餘內部機構設計與原版Cherry MX軸沒有差異,目前市面上搭載Cherry MX軸的RGB鍵盤幾乎都是採用Cherry MX RGB系列。 如小編先前所提到,機械式鍵盤由於先天機構設計的緣故,通常都會有一定的厚度,在相同尺寸前提下,攜帶上還是不如薄膜式的薄型鍵盤,Cherry對此便推出了Cherry MX Low Profile、Cherry MX Ultra Low Profile軸體,保留機械軸體的手感,而前者不僅高度降低了35%,適合用於薄型鍵盤,維持紅軸、銀軸45cN觸發力道加上更加短小的鍵程、觸發鍵程,反應速度比一般基本軸體還要快速,而後者在擁有極薄設計的前提下,還擁有青軸般的段落感與清脆聲,讓筆記型電腦玩家也可以感受到機械式鍵盤的獨特手感。 這邊談到的都是Cherry MX家族,而我們都知道以Cherry的機械式鍵盤來說,相較於剪刀腳、薄膜式鍵盤售價較為高昂,對此,Cherry於去年發布了Cherry MV Linear家族,即為針對入門級低階市場全新Viola軸,在整體按鍵結構設計上簡化了許多,把複雜的部份移至鍵盤電路板上,並且軸體還可直接熱插拔,維修上方便不少。 另外還使用SMD LED光源,搭配全透明的軸體設計,在燈效上可呈現更明亮、均勻的色光,並且可相容於所有Cherry MX十字軸鍵帽,讓玩家無痛轉移自己喜愛的鍵帽,手感方面Viola軸採用CrossLinear兩段式觸發,4.0mm鍵程、2.0觸發鍵程,觸發力道則為45cN,觸底力道來到75cN,雖說是兩段式,不過並非像青軸那樣有段落感,到是比較偏像紅軸的手感,對於預算有限,又喜歡紅軸手感的玩家們可以考慮,不過因為才推出不久的緣故,目前以台灣市場來看,採用Viola軸的鍵盤並不多。 不過隨著Cherry MX軸專利保護期結束之後,市面上機械軸也不再只是Cherry MX一家獨大,如冠泰軸、高特軸、佳達隆軸、TTC軸以及凱華軸(Kailh)等等新軸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現身,這邊就來挑幾個較常見軸體廠商來介紹。 凱華軸由中國凱華電子所推出,目前已經上市多種系列軸體如KT傳統軸、KS極速軸以及自家研發的KH半高軸、BOX防水防塵軸、KO全彩中心軸、太陽軸,還有適合用於筆電的Choc矮軸、筆記本軸等等,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就挑較常見的幾款軸體來聊聊,首先KT傳統軸,其實就相當類似於Cherry MX的基本款軸體,同樣有分基本的青、茶、黑、紅軸,在特性以及係數方面與Cherry MX軸雷同,基本上手感差異不會太大,另外還有紫、淺綠、酒紅軸等鍵程與觸發鍵程較短的PRO Speed速度軸版本。 再來KS極速軸系列則是基於KT傳統軸所改良的競技版本,全系列不管是有無段落手感的軸體,鍵程都在3.5±0.5mm以內,觸發鍵程更是都在1.4±0.3mm以內,提供最佳的反應時間。 BOX防水防塵軸則是凱華自行研發設計的軸體,不僅如名稱所示官方標榜防水防塵,壽命更達8000萬次,3.6±0.4mm以內的鍵程及1.8±0.3mm觸發鍵程也比一般傳統軸要快了些,其中不管是要輕手、重手,段落感有無,還是靜音軸體,BOX家族都有符合玩家們各項需求的成員可選擇。 不過這當中最常見的還是KT傳統軸這類基本軸體居多,加上凱華軸的成本比Cheery MX軸還要低廉,讓原本售價不低的機械式鍵盤可更加親民,也因此在一些入門款式能較常看見凱華軸的蹤跡,對於一些預算有限又想要Cherry MX軸手感的玩家們來說,凱華軸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TC軸為中國正牌科電所推出,同樣也有相當類似Cherry MX的青、茶、黑、紅等基本傳統軸體,也可以看到不少大廠所採用的薄型鍵盤就是採用TTC製的矮軸,而其中的客製化軸體小編就挑了金粉軸、快銀軸與月白軸來介紹。 金粉軸鍵程4.0±0.3mm,觸發鍵程2.0±0.3mm,觸發力道37±5gf(cN),手感屬於直上直下的線性無段落軸,可以說是比傳統紅軸還輕盈的軸體,但又相比銀軸還不易誤觸。 月白軸鍵程3.5±0.3mm、觸發鍵程2.0±0.3mm,觸發力道45±5gf(cN),較為特別的是,月白軸雖然是屬於有段落感的軸體,但獨特的雙段彈簧以及底部安裝緩衝用的彈性材質,讓觸底噪音大幅降低,對於需要顧慮寧靜度又想要段落手感的玩家們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速度至上的遊戲用途,TTC也有快銀軸可選擇,鍵程3.4(-0.4)mm,比Cherry MX銀軸還要短的1.08(+0.4/-0.2)mm觸發鍵程,以及同樣輕盈的45±4gf(cN)的觸發力道。 機械軸的部分事實上早年台灣自家的軸體也盛行過一段時間,也就是小編剛才所提到在PC市場輾壓Cherry MX的ALPS軸,該軸由日本ALPS公司所推出,其中以BIG FOOT系列(又稱ALPS原生軸)使用最廣泛,外觀特色在於鍵帽接口為口字型,1985年時,台灣浮華和ALPS公司合作生產鍵盤和軸體,後來推出ALPS衍生軸,像是ALPS簡易軸,不過由於ALPS軸過度專注於PC市場,後續就被價格更輕民的薄膜鍵盤給擊潰,雖說前些年曾有廠商復刻ALPS軸體,不過目前市面上還是相當稀有。 而市面上也不僅僅只有傳統機械軸可選擇,如光學式的光軸就是另一種類型的微動開關技術,也是近年來許多廠商鑽研的軸體之一,而一般我們所看到的傳統機械軸都是透過結構內金屬撥片來做觸發,而光軸則是將其換成紅外線光學感應組件,利用光感應原理,透過按鍵有無遮斷光源,來讓接收組件產生不同的電阻,進而形成閉路與開路兩種型態,從而觸發按鍵指令。 這樣一來,相比傳統機械軸,光軸少了實際接觸點就比較沒有磨損上的問題,也不用擔心金屬撥片氧化而造成接觸不良,壽命更高,紅外線感應也比較沒有誤差,觸發更加精準,還能改善訊號延遲問題,也因為是光學感應方式,基本上還具備防水、抗塵還有熱插拔等功能。 而磁軸的觸發原理則是來自於霍爾效應(Hall Effect),其構造就是在軸體內裝入磁鐵形成磁場,而底部電路板設置霍爾感知器,透過感知器與鍵軸距離所產生的磁力變化來改變輸出電壓,進而判斷按鍵觸發。 其優勢同樣因沒有金屬接點,所以不太需擔心金屬氧化、磨損問題,壽命因而相較傳統機械式軸還要高,也同樣防水甚至精準度完全不受灰塵干擾,另外因為並非是一次觸發的方式,而是透過磁力變化來判斷,磁軸還可更改觸發鍵程甚至判斷按壓力道。 靜電容鍵盤則是依靠電容變化來觸發信號,其結構為在每個按鍵中都裝有橡膠碗與彈簧,當按壓時金屬彈簧的壓縮離正下方對應的兩個電極越來越進而改變電容值,當達到一定變化即會觸發,因此不需要任何接觸點,在磨損上也較不需擔心,單從結構上來看有點像是薄膜與機械式鍵盤的綜合體;此外還有另一種電容式鍵盤式依靠橡膠碗內部空氣壓縮來改變電容值,所以不用裝上彈簧。 而電容式鍵盤的手感沒有一定,依照每個廠商調教會有不同的手感,不過小編自己試打過的經驗相比一般機械式鍵盤還要更Q彈一些,但也不像薄膜,整體手感相當獨特;雖說目前電容式鍵盤產品還不算相當豐富,但玩家們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 除了常見的這些軸體之外,近年來各家廠商也致力於做出更多樣的差異化,為了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信仰手感」,紛紛投入了親自投入了自有軸開發,如上述提到的知名大廠Razer,除了較新的光軸之外,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研發並推出屬於Razer專屬的機械軸,如Razer綠軸、黃軸與橘軸。 除此之外,如剛提到的SteelSeries以及知名的CORSAIR、Logitech、ASUS、HyperX、irocks等大廠也都推出了自家專有軸,當中不管是上述提到的傳統機械軸、光軸還是磁軸等類型,幾乎是應有盡有。 為了追求急速的按鍵反應,除了軸體之外,各家大廠開始動到輪詢率的部分,輪詢率所指的是把數據傳輸到電腦的頻率,透過高輪詢更可降低輸入延遲,以一般鍵盤來說1000Hz為基本標準,而現今已經有部分高達4000、8000Hz輪詢率的機械式鍵盤可選擇,而要稍微注意的是,這類高輪詢率產品會吃掉一小部分CPU效能,不過相信各位玩家們用來打Game的主機應該是都不至於會受到太大影響,況且輪詢率也可以透過軟體來調整,基本上原廠也是預設在基本1000Hz。 先前站上有與大家探討過無線滑鼠的議題,其實這點也可以同樣套用在鍵盤上,少了線材的束縛,擺設上更加簡潔、自由,而早年大部分產品僅有藍牙模式可用,造成整體延遲偏高,僅適合拿來文書或看劇使用,但事實上隨著無線技術進步,連線方式已經有主打低延遲的2.4G頻段,其反應已經幾乎可以與有線比擬。 雖說2.4G頻段干擾情況會較嚴重這是眾所皆知的,也是玩家不敢嘗試無線設備的最大原因之一,畢竟只要設備有個閃失,自然會大幅影響遊戲體驗,不過目前如羅技LightSpeed等黑科技其實已經能克服干擾問題,所以要說無線鍵盤不能選嗎?其實是可以的,以小編目前對於各家大廠推出的無線電競鍵盤的體驗來說,幾乎沒有遇過干擾狀況。 而鍵盤也不僅僅只有打字的功能,額外附加功能往往也是一大要點,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有無搭配手托、防鬼鍵、獨立多媒體/音量調整/功能/巨集鍵、USB擴充、RGB燈效等等。 首先手托的部分小編認為至關重要,我們都知道一般機械式鍵盤因為鍵軸設計緣故,除了特殊薄型鍵軸以外,一般都會有一定的高度,以至於長時間使用下來,手部較容易疲倦、痠痛,這時有了手托便可大幅降低該狀況,而手托本身也有許多不同的設計方式,部分採用硬質塑膠手托,雖說舒適度沒有軟質高,但至少在耐用度上較有保障,而軟質就要稍微注意包覆材質,如果是較普通的人工皮革,使用時間一久可能就會有破損問題,這點只能靠勤保養來延長壽命。 另外固定方式也有分卡榫以及現今較流行的磁吸式,後者拆裝上會較前者方便許多,另外也或許是考量到攜帶便利性以及手托會增加桌面占比等因素,通常只有100%、80%鍵盤有附手托,60%鍵盤就比較少見。 防鬼鍵對於遊戲用途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功能,主要在於早期鍵盤如果有多個按鍵按下、按住時,部分按鍵就會失效,舉例來說,在玩家遊玩FPS遊戲時,假設遇到需要同時按下WASD其中兩鍵時,導致其他按鍵如鬼魂般失效而無法選擇其他技能,這樣的按鍵衝突絕對是一個相當令人頭痛的窘境,而有防鬼鍵功能就能確保可複數按鍵同時輸出。 基本上現今的絕大多數電競機械式鍵盤都已經標配100%全鍵防鬼,也就代表全部按鍵同時按下也可確保輸出,不過還是會有一些較入門的鍵盤並非全鍵防鬼,這時就要注意廠商標示「最多」幾鍵防鬼又或是「任幾鍵」有防鬼功能,當然,預算充足的話,還是盡量挑選100%全鍵防鬼會比較保險。 再來額外功能的話,如多媒體、音量調整、功能、巨集鍵以及USB/3.5mm音源擴充可以算是純加分的功能,對一般玩家來說多媒體、音量按鍵以及USB擴充實用度會高一些,畢竟前者在一邊打Game一邊聽音樂或與隊友溝通時,不管是要切換上下歌曲、調整音量都可直接操作,不必再跳窗,USB/3.5mm音源擴充也可減少線材的占比,玩家也不用再繞道主機背後連接USB裝置,相當便利。 而巨集的話則是讓玩家可以在遊戲中藉由預先設定好的指令,將該指令設定在單一按鍵上,以便在對應的遊戲或是軟體程式中按下後,快速執行指令動作的功能,所以可以看到一些100%鍵盤還會額外設置獨立巨集按鍵,不過事實上也已經有許多鍵盤可透過自家軟體來單一更改鍵盤本身按鍵的配置、設定巨集,並非一定要靠獨立巨集鍵才能使用。 不過巨集的功能需求就比較看玩家本身遊玩的遊戲類型,並非所有玩家們都有這樣的需求,況且要注意的是通常這類獨立巨集按鍵都會設置於鍵盤左側Ctrl鍵旁以方便快速使用,但就相當容易造成在盲打操作時有誤觸情況,難免發生悲劇狀況,當然也是有巨集鍵設置在上半部等其他位置,不過如此一來在使用上就比較會顯得卡卡不順手,所以選擇這類具備獨立巨集鍵的鍵盤,務必得先多家習慣才能避免意外發生(笑)。 RGB燈效的話,應該不需要聊太多,畢竟現今標上「電競」兩字的產品,RGB燈效幾乎是標配,更別說最早於電競發展的機械式鍵盤,現在要找單色背光鍵盤反而還比較困難。 而RGB燈校在其他裝備上或許只是點綴用的裝飾效果,不過在鍵盤上的效果可以說是最顯眼的,畢竟撇除主機以外,桌面上可搭載RGB燈效且占比面積最大的設備就是鍵盤,當然,搭載RGB對於實際遊戲體驗來說基本上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有部分電競選手還認為RGB是另一種影響視覺的光害而將其關閉,除了炫以外頂多就是在陰暗處也能明確辨識按鍵位置而已。 但若真要「炫」燈效,RGB的可玩性其實相當高,但前提是廠商給的「自定義」、「客製化」功能夠豐富,而這也是小編認為現今RGB鍵盤相當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另外一個選購考量點,那就是軟體的輔助搭配。 如果是一般小廠、較入門等級的RGB鍵盤,可能就只有鍵盤內鍵的燈效、顏色可選擇,但如果是一些知名大廠,幾乎都有推出針對自家產品的軟體來對應,如Razer SYNAPSE、CORSAIR iCUE、SteelSeries GG等等,不管是1680萬色全鍵獨立調整,還是要自訂屬於自己的專屬燈效甚至連動整個同產品的裝備,都可從軟體內自由調整對應。 除了燈效之外,獨立按鍵功能更改以及剛才所提的巨集,也幾乎同樣可從軟體內調整,豐富程度不亞於鍵盤本身。 聊了這麼多,購買前該注意的部分已經介紹完畢,相信各位在準備挑選機械式鍵盤的玩家們心中已經有個方向,而本次編輯部也準備了市面上各家大廠的19支機械式鍵盤來為各位簡單開箱介紹,這當中不管是100%、80%、60%還是Cherry MX軸、自家軸等等都是應有盡有,玩家們還沒鎖定目標的話不妨先來看看這些鍵盤的開箱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蘋果擦拭布熱潮還沒消退,三星也送了一款給德國Galaxy S20玩家們
除了秋季發表會所引發的話題之外,蘋果在之後隨即推出售價19美金、台幣590的「擦拭布」,雖說蘋果官方並沒有詳述這條擦拭布的製造材質,僅說是「柔軟且不會造成磨損的材質」,並通用旗下具備顯示器的各項產品,倒是引發了各界熱議。 而繼蘋果之後,三星也突然搞了這套模式,不曉得該說是致敬、還是嘲諷(誤),不過三星的「擦拭布」不出售、僅贈送,且該活動僅在德國舉行,只有Galaxy S20的德國使用者有這個資格取得,並且限量1,000條,數量相當有限。申請辦法也相當簡單,只要是三星會員,然後於官網登記就行了,不需要任何運費,就能夠獲得這條20 x 20(cm)的三星擦拭布。 但無論是噱頭還是行銷手法,蘋果所帶起的銷售漣漪,包含去除3.5mm音源孔所造成的無線藍牙耳機熱賣、還是現階段的590元擦拭布熱潮,雖說成果讓人哭笑不得,但都成功在各界引發轟動,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蘋果考驗信仰,三星送幸福到你家,而三星緊跟其後的炒話題手法,也不免讓人聯想,是否之後會有更多廠商陸續跟進。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荷包君可以再喘口氣?!傳Intel 13代Raptor Lake依然支援DDR4
來勢洶洶的Intel 12代Alder Lake處理器,在全新大小核架構以及Intel 7製程下,多核效能已經可以與Ryzen 5000系列並駕齊驅,而那突破天際的單核效能更不用多說,加上這次的定價策略,已經讓Ryzen 5000系列不得不開始跳水來應對,而12代能有如此亮眼成績除了處理器本身之外,全新DDR5記憶體的極速效能多少也有加分效果。 不過DDR5才剛問世,目前算是DDR4與DDR5的過渡期,所以可以看到不少600系列板子依然有推出一些DDR4版本的中階主機板,再加上DDR5那高攀的價格,對於預算較有限的玩家們來說,或許還是會選擇DDR4。 而我們都知道,Alder Lake繼任者也就是Intel第13代處理器Raptor Lake,根據先前曝光的消息,同樣使用大小核架構、Intel 7製程以及LGA 1700腳位,差別在於搭載的是Raptor Cove+Gracemont的組合且E-Core將比Alder Lake還多2倍,最高可能有24C(8+16)的配置,TDP範圍為125W、65W及35W,可以說是Alder Lake強化版。 那麼既然腳位相同,那主機板「理論上」應該可以共用吧?看到這邊相信各位應該都有與小編有著同樣的疑惑,雖然官方還未公布答案,不過依照Intel近年來的策略應該八九不離十。 而近期網上流傳著Intel可能在推出Raptor Lake時淘汰DDR4主機板,官方雖未對此消息說明,不過知名爆料大神Moore’s Law Is Dead卻表示,Raptor Lake也同樣支援DDR4記憶體。 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是700系列同樣有DDR4的板子還是說就是可以完全相容目前600系列DDR4板子,但不管如何,對於各位還在使用DDR4的玩家們來說都是個好消息,代表未來若要升級13代就可以省下一筆預算。 當然,一切還是得等官方的答案才最為準確,而Raptor Lake猜測可能於2022年末登場,沒意外的話對手應該會是AMD Zen 4架構處理器,屆時是否還能像Alder Lake一樣穩坐處理器龍頭寶座,實在是令人期待。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蘋果3奈米晶片最快2023年亮相,M系列處理器將高達40核心?!
在蘋果推出M系列自研處理器之後,其性能之強大,自不必再多說,且搭載M系列的新款式Macbook、iMac也席捲全球,再加上最新系列的M1 Pro、M1 Max,可以說是為各家廠商與其旗下的自研處理器這條道路打出了一個好彩頭。 但在改進產品以及增強性能方面,蘋果對此並不滿足,根據,蘋果將在2022年推出第二代Apple Silicon晶片,採用台積電5nm Plus製程,而第三代也已加入排程,預計在2023年登場。 報導中指出,目前第二代Apple Silicon晶片,除了使用於M2晶片以外,還將會有2款增強版的型號,以目前蘋果旗下最強處理器M1 Pro與M1 Max來看,第二代Apple Silicon晶片有可能將利用此基礎來擴展2個Die晶片設計,實質意義上形成雙M1 Pro或雙M1 Max設計,讓多核心的效能能再度拔升。 而第三代Apple Silicon晶片,內部代號為「Ibiza」、「Lobos」及「Palma」,將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並用於Mac與iPhone系列。 The Information的報導中指出,第三代Apple Silicon晶片將採用4個Die設計,最高將搭載具備40核心的CPU,以目前登場的M系列晶片來看,M1晶片具備4+4的8核心、M1 Pro 8+2的10核心、M1 Max則以M1 Pro為基底加上32核心GPU,那麼40核心的蘋果Apple Silicon晶片是什麼概念?Mac Pro目前使用的是Intel Xeon W處理器,搭載28核CPU,如果2023年40核M系列晶片如期登場,那麼蘋果在處理器的研發上,將會隻手遮天。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媲美Ryzen 5 5600X的性能卻只要將近一半的價格?!Intel Core i5-12400F性能曝光
Intel 12代Alder Lake於上星期正式,相信各位都看到了這次Intel真的是擠爆牙膏捲土重來,單以處理器本身來說,12代在性能與價格上擁有最高的CP值這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目前發布的僅有性能至上的K版處理器,對於一些效能沒有太大需求也不需要超頻的中低階用戶來說,相信會較期待更親民的非K版處理器,而外媒Comptoir Hardware也曝光了其中一顆中階處理器i5-12400F的實測效能。 從內文中的CPU-Z偵測圖可以了解,i5-12400F TDP為65W,最高時脈可達4.4GHz,除了功耗、時脈以外與K版最大的差異是i5-12400F並沒有配置任何小核也就是效率核心「E-Core」,所以是常見的6C/12T,間接證實K版與非K版會有核心上配置差異的傳聞。 即便如此,少了E-Core的i5-12400F在實際效能測試中,不管是CPU-Z還是Cinebench R23等實測依然擁有出色的效能表現,不僅勝過前代一個檔次,基本上也已經與對手同樣擁有6C/12T的Ryzen 5 5600X不相上下。 不過要注意的是,i5-12400F的測試平台為Windows 11+DDR5記憶體,勢必會對成績有些影響,但撇除這方面的誤差,i5-12400F表現還是令人驚豔,而且更重要的是以這次Intel的策略來看,這顆處理器定價可能會與前代11400F差不了太多,若真是如此,代表可以用將近5600X一半的價格就可擁有5600X的效能,間接再凸顯出這次12代陣容的強大。 當然,在看到12代來勢洶洶後,AMD也開始出招應對,如先前(跳水啦~),當中5600X雖說還跳不夠大力,但可能只是12400F還未正式登場而已(畢竟正式價格還不能確定),而台灣目前雖然Ryzen 5000系列還未看到大幅度降價趨勢,但近期想組電腦又不想跳槽至I家的話,非急需還是可以再稍微觀望一陣子,或許不是不跳只是時機未到(笑)。 資料來源: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高通Tech Summit高峰會將於11月30日登場,Snapdragon S898要來了嗎?
高通(Qualcomm)已於官網宣布Snapdragon Tech Summit高峰會的時間,將於美國時間11月30日至12月3日舉行,不過活動實際內容、形式都仍未公開,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改為線上直播,實體活動是否會復辦仍未可知。 而Tech Summit高峰會上,高通都發布每個世代的新旗艦處理器,因此依據此經驗來看,我們或許可以預期,高通將在高峰會上宣布最新一代5G旗艦行動處理器「Snapdragon S898」的到來。 目前關於Snapdragon S898的相關規格消息,也是傳得甚囂塵上,根據各方爆料消息彙整,Snapdragon S898將採用「1+3+4」三叢集架構設計,配備1顆擁有3.0GHz時脈的ARM Cortex X2大核心、3顆時脈達2.5GHz的Cortex-A710中核心、4顆 1.79GHz的Cortex-A510高效核心;GPU部分則將採用以三星4nm製程的Adreno 730,將獲得比Snapdragon S888高出約20%的性能提升,且根據爆料大神@Ice Universe的資訊,於Geekbench 5上,Snapdragon S898單核分數高達1,200分、多核甚至有3,900分。 且Snapdragon S898更配置了以Snapdragon X65 5G架構所打造的5G Modem數據機晶片,據稱將擁有高達10Gbps的頻寬傳輸速率。 有意思的是,除了Snapdragon S898以外,三星的Exynos 2200系列、聯發科的天璣2000系列都已在排程上,即將在近期內亮相,加上已經登場的Google Tensor處理器,Android手機陣營或許將在明年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玩家期盼的降價已開第一槍、AMD Ryzen 7 5800X直接降150鎂免9,000台幣真香
前幾天隨著Intel 12代處理器的正式登場與價格、效能這兩大重點揭露之後,相信許多玩家期待的應該是:那Ryzen 5000該跳水了吧! 哈,這問題包含小編也是很想知道,畢竟相較於選用12代+Z690與DDR5來說,可沿用現有AM4架構與DDR4的Ryzen 5000似乎在預算上的考量可以不用那麼高,除了Power不用力追超大瓦數外、即便是水冷的選擇也可以比較寬鬆些,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會讓兩者在預算上造成落差,但玩家期待AMD Ryzen 5000系列可以降價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問題在國外已經先開第一槍了,來自美國最大零售商之一的針對AMD Ryzen 5000系列採取了相當幅度的調降,基本上從20-150美元不等的降幅,算是為AMD陣營的玩家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入手機會,從列出的報價中可以發現,5800X的降幅達到150美元,直接從449.99美元打到了299.99美元,合台幣大概就是免9,000,就算是最高階的5950X也有100美元的降幅,799.99降至699.99美元、合台幣落在了2萬左右,顯然讓玩家會更想入手來玩玩了。 反觀國內的價格倒是暫時仍穩若泰山的不動,雖說許多玩家都已經拉板凳等著看是否會跳水了,但顯然銷售端還沒有這個打算,這情況應該是由於目前暫時還處在供貨不足的現象,所以還沒有任何調降的反應,雖然說國外也不是全面性的都已經開始降價,但如果短期間Intel的供貨量無法跟上、最快明年1月才有機會讓如12400K/KF等入門階的處理器與中階B660/H670等晶片組登場的話,那或許要等國內的Ryzen價格下滑還需要一些時間發酵。 建議如果不打算轉陣營的A家朋友可以稍做觀望,或許面對Intel 12代的衝擊下,代理商們會改變心意,迅速來一波促銷也說不定! 小編觀點:如果5800X賣價降到跟現在的5600X報價一樣或更低,不買嗎?香爆了好嗎!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